摄于温哥华街头


今年翡翠之城的冬天,没有降雪。阴雨的天气依旧,但是气温不低,晴天也不少见。无雪的冬天好像少了什么似的,总期盼着一觉醒来,白皑皑的景象。看新闻说,中部的气温已经降到了新低,开始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。这边却是一场暖冬,不过据天气预报说,来自中部的冷空气就快抵达西部,可能会带来翡翠之城在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降雪。大概春节的时候,会不会有瑞雪兆丰年的这般美好景色呢。

 

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个学期,开始了。没有课,只剩下一个课题报告要写,培训机构的课程,一个星期两次,会布置作业。看似松散的节奏,一个月下来进展也有不少。但自我评估了一下,还是觉得时间抓得不够紧。效率都是在图书馆的时候最高,回到家里就没什么动力,这得改改。真的没有多少时间了。

 

实习还是按部就班的一个星期去三次半天。工作流程早已熟烂于心,根本不需要指导就能够独立完成,然后拍拍屁股下班。全程甚至不需要说一句话。为了赚点生活费,即使枯燥一点也无所谓了,反正剩下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可以做。最近有同事玩起了最新的任系游戏《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》,惊叹这个系列在北美的超人气,几乎每个人都玩过系列的某一部作品。这就好比《仙剑奇侠传》之于国内玩家吧。

 

今年正式进入30岁的时代。之前总听到人们说,30岁之前,28,9岁的时候,人会特别的焦虑,越接近这个数字,越焦虑。焦虑的东西包括人生的平淡,生活的平凡,对于同龄人有些已经初尝成功的滋味,自己仍然一事无成的挫败感,来自社会的压力,被年轻的族群所淘汰,退出社会舆论的中心……总之,能够焦虑的东西都可以在临近30岁的时候,被放大,然后统统端到眼前。这样的焦虑,在自己身上确实存在着。不可能不存在。30岁对于国人来说,像是一道分水岭。往前走,就要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,家庭的顶梁柱。那有没有人可以说说,往左走,往右走,会怎样?

也行的吧。

如今的社会,越来越多人往不同方向前进,统一的标准在逐渐弱化。这是好的现象,因为每个人都该拥有自定义的,而不是追逐大众的人生。

 

2018后半年以来,身体跟心理上经历过了一阵有生以来最大的考验。不舒服的时候,常常怀疑,会不会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,能够康复吗,还是会变得越来越糟糕。睡眠也出现问题,睡意很难培养起来,翻来覆去好久才睡得到。不吃药,而是买了很多维生素开始吃,其实也是不知道是什么病,不知道吃什么药。到了月底,终于好转了很多,有完全康复的迹象,尤其是困扰了大半年的心脏问题,差不多已经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。

所以说啊,虽然大家都明白这道理,但保重身体真的不能够大意。迈入30岁的门槛,这一部分只会在今后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
 

一月的最后三天,只身前往温哥华,观摩张韶涵最新的巡回演唱会。冬天的温哥华,依然独具魅力,第二次来,还是充满了惊喜,它需要慢慢的去挖掘,去探索它充满历史,人文方面的文化。花了一天时间,去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温哥华校区参观,作为全球优秀的公立院校,校园也是值得走一走。校园里宽敞的大道,充满设计感的教学楼,远处是雪山,丛林,大海,风光无限。可以想象的是,待路旁的树木长出枝丫,景色必定更加丰富。回来的那天中午,退了房之后去了唐人街的孙中山公园,那是一座中式庭院设计的园林,建造的很认真,是当年委托中国方建造的。

 

想来温哥华与西雅图虽然相隔不远,两座城市的感觉却截然不同。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在这两个城市体现的淋漓尽致。西雅图的城市规划是典型的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而规划的,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分的很清楚,商场是以点状分布,每一个点聚集几家商铺,配一个超大的停车场,汽车就是连接这些点的工具。温哥华则与亚洲许多城市相似,商业与住宅混合型的用地占据大多数,公共交通是主导,商家以带状分布,也就是形成街,成行。这种区别就导致在西雅图感觉无街可逛,因为都太分散,不成行,想逛商场,不知道去哪里,想一口气去几家商店的话,就必须开车;而在温哥华,跟在国内的大城市差不多,商业区成行,成片,搭公交或者轻轨搭到一个区域下来,就可以开始逛街模式。作为亚洲人来说,我更习惯于温哥华的生活方式。
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Howl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