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季

 

时常怀念曾经大家都在看书,听歌的年代。还有每个人都开博客,写文字,记录自己生活的时代。

每一篇风格迥异的文章,都表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,虽然只有文字,但感觉作者是立体的,比现在朋友圈的视频,图片,分享,似乎来的有趣许多。可能是文字是作者用心写出来的吧,即使是流水账,也赋予有趣的心思。

 

现在最为流行的消遣方式,是看电视剧,综艺,看电影,玩热门的手游。

电视剧的演员现在正当红,一部部的流行剧集正在疯狂席卷网络。

流行歌手前仆后继参加综艺节目,比起出一首新歌,上一期综艺节目的曝光量无疑大得多。

人们把去电影院看电影当成了家常便饭的事,无论好片烂片都照单全收,只为打发空闲的时间。

 

看到一篇文章说,其实当年看书,听歌,更久以前,读诗的人们,有许多的并不是真正热爱,只是作为一个能够与别人拥有共同话题,更快的融入集体的手段。现在热门的那几款手游的玩家群里,有不少是为了能够与朋友更好地交流,而且本身并不排斥这种娱乐方式,才开始玩的。一旦这一阵风吹过,又是另一阵风的天下。

 

过了这么久,还是喜欢带上索尼近期推出的mp3播放器听歌,总觉得用手机听歌,并不能专注,会被新的信息提醒给打断。现在每次出门,无论上班还是出去玩,没有带mp3,或者mp3快没电的情况,居然感到比手机没电还要不能接受。

 

当年一起在网易开博客的小伙伴们,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坚持更新。差不多十年了,已经成了习惯,有好多心情,经历,若是记录下来,以后再回味起,想必会有不同的心境去感受。

 

谢安琪唱过:流行是一首窝心的歌,突然间说过就过。

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兴趣,不随波逐流,是挺困难的一件事。

 

共存

 

上班时候的午饭时间,都会跟固定的一伙人出去,边吃边聊,吃完去买杯咖啡,或者是买当天晚上要开奖的彩票,就回到办公室。之前很长一段时间,跟的那伙人当中,绝大多数是本地人,年龄上来看,我算是比较小的。他们的话题总围绕着结婚,住房,投资,股票,旅游,单位里各个领导的升迁。刚开始接触,还算是比较新奇,然而久而久之,毕竟自己并没有到达那一阶段,便心生厌倦,觉得无聊。

刚好此时,单位新加入了另一伙人,都是大学刚毕业的新人。他们不是本地人,跟我的境遇相同。我在他们中,年龄就算是大的,但我们有着不少共同话题,聊起来并不觉得索然无味。于是索性放弃原来的人马,加入新的一伙。

那之后,午餐时间感觉变得轻松许多,也不曾因为谈论的话题太过无聊而开始瞌睡。

 

在这个转换的过程里,第一次觉得,在这个社会里,什么年龄该到达什么样的阶段,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,但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在遵守着长期以来的规律。说是传统,说是习俗,说是墨守成规也好,人们无意识中,都在自己的生命里设置好各种各样的期限,然后赶在每个期限到达前完成。

好像每个阶段,都要毕业一样,没有永远的停留。

真正有勇气把这些期限给从生命里抽走的人,至少在这个生活的岛上,并不多。

之前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分享了知乎的一个话题: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,却还是一事无成是怎样一种感觉?

三十而立这个词语,现在看来,有一种沉重的力量。似乎人生走到了三十岁,就应当有所成就,应当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地位。古时候的人大多只能活到六十岁,三十岁业已是人生的一半,再无任何建树,这一生就要过去。然而,现代人已经能活到一百岁,而我们还需要遵从这个标准吗?是不是应该相应地改成“五十而立”会更好呢。相似的,古人十几岁就成婚生子,到三十岁,中间跨度十几年。现代人十几岁还在上学,要结婚生子,最快也要差不多二十出头,然而距离三十岁,也才几年时间,就要马上要求“三十而立”吗,未免太过于牵强。

 

在这个社会里,当一个人决定把自己的生命每个阶段的尺度拉长之后,就会发现,这与社会的构造,与许多的事物,观念,步伐并不对齐。

这也是为什么,迫切的想要到另一个地方去看看,看看完全不同构造的社会,是如何对齐每一把不同尺度的生命,如何尊重每一种不同生命的存活。

 

继续等待,春天是灿烂的,美好的,总期待有好的事情会发生。


评论

© Howl | Powered by LOFTER